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
政府工作報告
——在三元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
三元區人民政府區長 肖世龍
各位代表:
現在,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,請予審議,并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。
一、2022年工作回顧
2022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。一年來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下,在區人大、政協監督支持下,我們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重要要求,貫徹落實省、市和區委決策部署,聚焦“三提三效”,聚力真抓實干,突出“快、優、實”,深入推進改革創新,全力以赴加快三元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。一年來,我們凝心聚力促融合,區域發展向高水平邁進。全區上下樹立一盤棋、一股繩、一家人的理念,實現機構、人員、工作任務的整合到體制、機制和思想認識的深度融合,特別是在經濟發展、園區建設、財政、審批、重大資產處置、投資項目管理等領域運行體系更加完善,“1+1>2”聚合效應充分釋放。一年來,我們同心協力防疫情,全力守護群眾生命安全。投入集中隔離場所、核酸檢測、物資保障等防控資金約1.5億元,改造建成小蕉健康驛站和巖前方艙醫院,開展疫情應急處置、物資中轉接駁等多場演訓演練,各項防疫措施落實精準高效,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。一年來,我們群策群力謀發展,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。全區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,在全市各縣(市、區)中經濟總量最大、工業產值最高、項目投資最多,在全市“五比五曬”活動中居第1位,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6.05億元,增長2.8%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.48億元,同口徑增長-2.0%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.4%,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.2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.6%,城鎮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.8%、6.6%,基本完成了區第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。
?。ㄒ唬┊a業發展聚力向前。出臺“穩經濟促發展58條”等助企紓困措施,“一起益企”“銀行會客廳”等服務深入開展,退、緩、減稅費超6億元,“四上”企業培育機制成效凸顯,新增“四上”企業87家。工業勢頭保持強勁。制定穩崗穩工穩產、助企紓困解難等惠企扶持措施,深化“我為企業解難題”活動,召開座談會4場,收集解決問題100余個,設立2000萬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,33個千萬元重點投資工業項目建成投產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量在全市占比超過40%。實施“三化四新”改造行動,推動技改項目78個,總投資143.7億元。成功申報省重點技改項目16個。毅君機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。三產發展夯基筑能。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第三產業重點領域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。推動金牛水泥等3家工業企業實現工貿分離。推進三明大坂現代物流園基礎設施提升、客家國際大酒店等50個項目建設,全年完成投資47億元。全閩樂購促消費系列活動帶動消費1.5億元以上。三鋼工業旅游區獲評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,洋溪鎮獲評省級森林康養小鎮,巖前鎮獲評全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?,F代農業提標升級。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6500畝,撂荒地復墾面積4800多畝,糧食播種面積4.6萬畝、產量1.9萬噸。充實糧油儲備,已儲備5500噸稻谷、100噸動態大米和20噸食用油,筑牢糧食安全“壓艙石”。實施“百鎮千村”試點項目,建成投產的現代農業項目10個,完成投資3.8億元。建立起百畝商品有機肥示范片和千畝優質稻產銷銜接示范片,帶動農業生產高質高效發展。
?。ǘ┌l展后勁積蓄動能。項目謀劃量多質優。持續開展“項目入庫月”活動,用足300萬元項目策劃獎補資金,圍繞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八大領域18個方面做好項目謀劃梳理,生成項目76個總投資136.2億元,獲批預算內投資項目22個補助資金7600多萬元,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11個10億元、一般債券項目23個1.3億元。項目建設快速推進。開展重點項目“百日攻堅大會戰”行動,實施“三百工程”,持續深化“亮、曬、評”考評機制,34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近77.7億元,60個“百日攻堅大會戰”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4.1億元,4個“三大”項目完成投資19.6億元,超序時完成全年計劃,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平臺支撐日益強化。完成《三明市西部新城概念規劃》編制,為園區謀劃了近3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?!蛾P于商品廠房開發經營管理建議》被市里采納,促成全市首個工業地產項目落戶園區。全年投入3.7億元,完成工業用地征遷2880畝,平整土地830畝,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015.8畝,盤活閑置低效用地233.7畝,用地報批1017畝。投入3.8億元完善基礎設施,黃砂化工園順利通過化工園C級評定,園區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。招商引資更具實效。精準開展“以商招商”“鄉賢招商”“產業鏈招商”,實行“云洽談”“云簽約”“線上+線下”對接模式,全年招商引資完成簽約項目125個,總投資額近242億元,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7個,總投資額224.8億元;含氟聚合物及氟精細化學品、名佑預制菜智能化生產等33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,真正落地一批效益高、帶動性強的鏈上企業和項目。
?。ㄈ└母镩_放激發活力。財政體制更加完善。出臺財政專項資金全過程管理、國庫支付管理等辦法。建立項目評審機制,節約投資資金近千萬元。省財政廳將新三元區納入基本財力保障縣,省級每年增加對三元區補助資金3500萬元。有效盤活沉淀多年的存量資金5050萬余元,獲得項目融資超8億元,有效保障了衛生健康、規范津補貼、“兩穩一保一防”等預算外支出超4億元,多措并舉促開源保運轉,兜住“三?!敝С龀?2億元。國企改革提質增效。蹄疾步穩推動國資國企改革,設立國資辦和國有資產投資運營中心,推動城發、建發集團公司建立健全投資建設項目監督、人力資源等系列管理辦法,整合并形成國有資產超75億元,業務拓展到工程建設、物資貿易、生活服務及礦產資源利用等領域,實現營業收入超7億元、稅利5600多萬元,國企正在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,為政府化解債務、減輕財政負擔作出了重要貢獻。發展環境優化提升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行工業項目“簽約即掛牌”“交地即開工”改革,將用地掛牌時間從11天壓縮至3天;“一趟不用跑”和“最多跑一趟”事項占比100%,居全省前列。落實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度。完成第一批鄉鎮綜合行政執法賦權事項的承接。對外開放深入推進。立足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,深化滬明對口合作,建立滬明對口合作專題項目庫,梳理上海市、楊浦區與我區對口合作項目22個,成立滬明科技創新研究院,上海交通大學BIM研究中心設立首個駐滬“人才科創飛地”。積極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和福州、廈漳泉都市圈建設,承接機械制造、新材料等產業項目轉移。加強元臺兩岸交流合作,成功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萬壽巖科技節,首創海峽兩岸“院子講堂”,促進兩岸同胞共享科技文明成果。
?。ㄋ模┏青l建設協調并進。城市更新持續擴面。理順市區征遷工作機制,完成土地征收900多畝,有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。老舊小區改造步入“快車道”,投入資金1.2億元,改造老舊小區22個,打造丁香新村、和仁片區作為全市示范樣板。城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。鄉村建設成效明顯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落實監測幫扶措施,及時化解致貧返貧風險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落深落細“156”鄉村建設機制,創建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10個,“1+3”鄉村振興示范線輻射帶動全域發展提升,全區自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68個。今年6月,小蕉村作為全國鄉村建設現場會受檢點得到肯定。生態環境逐步改善。在全市率先成功創評國家級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。繼續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加大餐飲油煙、園區異味等專項整治力度,城區空氣優良指數持續向好。荊東溪黑臭水體常態化治理初見成效,完成溪源溪河道整治工程,城鎮和農村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%。三元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獲得省級正向激勵。推進生態整治修復,常態化開展違法用地清理整治工作,清理整治違法用地面積約375.8畝。完成植樹造林1.3萬畝、森林撫育3.5萬畝,創建省級森林村莊4個。莘口鎮后溪村柳杉古樹群獲評第二批“福建最美古樹群”。
?。ㄎ澹┟裆l沓掷m增強。公共服務不斷優化。總投資約4.7億元,完成徐碧“城中村”改造、陳碧農村公路等44個省市區為民辦實事項目。辦好人民滿意教育,完成新改建校園23所,落實“雙減”“雙增”,實現課后服務“雙覆蓋”。成功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,是全省唯一入選的山區縣區?;鶎俞t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,建成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10家、社區長者食堂助餐點4個,為1萬多名老年人提供社區醫養服務。支持托育服務發展,登記備案托育機構14家,提供普惠托位770個。衛生創建持續發力,持續加強國家衛生城市管理工作,全面改善和提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水平,大力推進省級衛生(村)居創建,完成20個省級衛生村(居)創建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,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標率達96%。文明創建縱深推進。啟動常態化創城工作改革,投入1500萬元全過程保障創建工作,完成農貿市場整治、停車線施劃等重點任務,順利完成文明城市(區)屆中測評工作。唱響“大愛三明”品牌,每月開展“文明實踐日 黨員帶頭行”實踐活動,解決殘疾人幫扶、近鄰驛站建設等問題100余個,惠及群眾2.3萬余人次。西際村被評為第三批省級文明鄉風聯系點,巖前鎮鄉愁館被評為三明市首批公民思想教育基地。兜底保障扎實有效。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創業優惠和保障措施,失業保險費率低至1%。開展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動,城鄉低保標準由708元/月提高到815元/月。城鄉職工養老、醫療、失業、工傷、生育5項社會保險應保盡保。高齡補貼發放達660萬元。順利轉化消化臨聘人員86名。城市困難精準幫扶“347”模式榮獲三明市改革創新特別貢獻獎集體獎勵嘉獎。
?。┥鐣缶趾椭C穩定。基層治理更為精細。依托“明心通”市域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平臺,健全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,形成四級網格共1889個。投入約700萬元加強“平安家園·智能天網”建設。打造在全市首支平安義警隊伍——桃源義警隊。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“14580”工作機制在《長安評論》推廣?!耙稽h委三中心(站)”建設經驗得到省委領導肯定批示。保持社會安定穩定。獲評全省新一輪“平安區”。創建“百姓說理之家”,構建社會調解新模式。深入開展“四門四訪”,進一步深化首接首辦機制,“治重化積”工作取得全面勝利。圓滿完成冬奧會、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會議活動的維穩安保任務。建成區級林則徐禁毒教育基地和城市禁毒公園,禁毒重點整治成功“摘帽”。守牢安全發展底線。積極應對“6·18”洪災,開展10年一遇、20年一遇洪澇應急轉移演練,有效防范重大災情險情發生。完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,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。食品藥品安全戰略穩步實施,新增9家省級餐飲服務“互聯網+明廚亮灶”示范單位,建設藥品可追溯系統和醫療器械唯一識別碼系統,讓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放心。
(七)履職基礎不斷夯實。加強政治建設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,全面提高機關黨建質量,推動政府及其部門與稅務、市經濟開發區、三鋼集團黨建結對共建,實現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、協調發展,黨建品牌效應得到放大。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全面落實。推進法治建設。堅持依法決策、科學決策,主動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、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,220件建議和提案全部辦結。嚴格規范性文件合法審查。開展“八五”普法,“一村(居)一法律顧問”制度實現全覆蓋。深化作風建設。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,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。弘揚“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干”優良傳統作風,有效化解歷史遺留問題60個。審計監督、統計監督進一步加強。堅持政府過緊日子,壓減非急需、非剛性支出,確保有限財力用在惠企利民上。
與此同時,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,軍民融合扎實推進。退役軍人、民族宗教、史志、檔案、外事、僑務、港澳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,工會、共青團、婦女兒童、老齡、紅十字、殘疾人、關心下一代事業取得新進步。
各位代表!征途充滿艱辛,奮斗鑄就輝煌。過去的一年,全區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,三元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。一年來的成績,是區委團結帶領全區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,是區人大、區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、大力支持的結果。在此,我代表區人民政府,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干部群眾,向各位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,向關心支持三元發展的同志們、朋友們,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!
在肯定成績的同時,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,三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,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,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,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;產業層次總體水平不高,新興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較小,服務業發展層級和集聚能力有待提升,城郊型農業特色不夠凸顯;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仍然不足,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還需更大投入,教育、醫療、生態等領域仍有短板;政府部門人崗相適、人盡其用的良好生態仍有提升改善的空間,工作中懶作為、怕擔當的現象仍然存在。對于這些問題,我們一定高度重視,采取更有效舉措,認真加以研究解決。
二、2023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
2023年,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的開局之年,也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。新的一年,我們要牢記重要囑托,強化“趕考”意識,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使命任務,全面做好三元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。
2023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: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對標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來明考察重要講話精神,忠誠擁護“兩個確立”、堅決做到“兩個維護”,深入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、市委、區委全會部署安排,突出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聚焦“三提三效”,聚力真抓實干,更加積極融入全省全市大局,更好發揮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,在推動“三沙永”組團發展、提升中心城區宜居宜業品質、擦亮文明創建底色等方面走前頭、挑重擔,努力當好市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,以實干實績實效為全國全省全市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主要預期目標是: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.5%,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%,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%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%以上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%;空氣質量、河流水質、安全生產水平有效提升,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市下達任務,社會大局保持穩定。
為實現上述目標,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:
?。ㄒ唬┳ブ攸c、促轉型,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。發揮主城區龍頭作用,按照“做大三產、做強三產”總體要求,堅持“1+N+X”模式,推動第三產業提質增效,切實增強第三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。
做好規劃引領。圍繞中心城市發展“一樞紐四高地”目標定位,集中精力打造城市型經濟先導區。明確總體目標任務,落實落細《三元區“做大三產、做強三產”三年行動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力爭到2025年實現第三產業規上(限上)企業500家以上,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%以上,年均增長7.5%以上。科學規劃產業發展,充分發掘三元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,努力推動物流業、樓宇經濟、商貿業向品牌化、規?;~進;推動文體旅產業、夜間經濟、廣場經濟向富有人文內涵、彰顯城市底蘊的方向發展;推動信息化應用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,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堅實基礎。堅持重點項目帶動,建立動態項目庫,規劃三年重點項目100個,總投資280億元,每年滾動推進50個以上第三產業重大項目建設,力爭項目投資貢獻率年均增長10%以上。
突出發展重點。緊扣“做大三產、做強三產”發展主線,細分7個專項年度目標,設立與之相配套的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措施,實施第三產業重點項目71個,力爭年度完成投資60億元以上,精準推動三產提檔升級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,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、省市重要物流節點城市,力爭全區規模以上現代物流企業達8家以上,國家3A級及以上物流企業達25家以上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,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、產業數字化,實現千兆光網城市和鄉鎮5G網絡全覆蓋,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15億元以上,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產值100億元以上。大力發展樓宇經濟,實施“以樓聚產”工程,力爭樓宇企業入駐率、注冊率、貢獻率等指標持續增長,稅收超千萬元的重點樓宇達到10幢。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,壯大一批潛力大、實力強的商貿流通企業,培育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30家以上,工貿分離企業5家。大力發展文體旅產業,依托優勢資源,創新文旅特色產品精品,新增1個國家級、3個省級以上文體旅品牌,全區接待旅游人數超過600萬人次。大力發展夜間經濟,美化亮化城市夜景,繪制夜間消費地圖,讓“夜游、夜購、夜賞”成為居民休閑和拉動消費的“嘉年華”。大力發展廣場經濟,以廣場帶街區,規范化、差異化打造萬達廣場、永嘉天地廣場、歡樂未來城廣場及徐碧步行街、騰飛廣場5個廣場經濟示范點。
強化推進措施。提供資金保障。圍繞專項行動計劃,重點在培育存量企業和招引增量企業上制訂23條優惠措施,區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發展專項資金,助力第三產業提升發展。優化營商環境。持續改善第三產業發展的政務環境,依法依規減少、取消、放開和降低部分經營服務性收費和管理,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服務業企業的融資服務,設立現代服務業領域項目行政審批“綠色通道”,簡化審批程序、降低準入門檻,凡涉及第三產業的管理、服務、審批的職能部門,每年必須提出3條提高服務效能的創新措施,為服務業發展減負“松綁”。完善工作機制。進一步強化和充實三產辦人員力量,建立健全第三產業發展工作機制,實行“一月一分析通報、一季一督查排名、一年一總評考核”,將第三產業發展納入全區績效考核,充分激發三產成員單位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,高效完成三產增加值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、企業上限上規等發展目標。
(二)抓增長、強引擎,厚植經濟發展新優勢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,以提高質量效益為核心,大力振興實體經濟,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,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
持續深化國企改革。按照“完善治理、強化激勵、突出主業、提高效率”的要求,進一步建立健全區屬國有企業運營考核、薪酬激勵、人力資源管理、投融資管理、工程管理等制度,不斷提高區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益,區城發集團力爭實現經營年產值6億元、爭創稅利6000萬元以上。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計民生、提供公共服務、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的行業領域集中,聚焦交通水利、農業林業、礦產資源、文化旅游、鄉村振興和“一老一小”等領域,進一步整合資源,因勢利導組建新的區屬國有企業,全面構建國資國企發展壯大新格局,為三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。
扶優培強實體經濟。圍繞鋼鐵裝備制造、氟硅新材料和中醫藥主導產業補鏈強鏈,服務三鋼等龍頭企業技改擴能,推動三鋼焦爐升級改造、筑廈高分子防水卷材等重點產業項目竣工達效;加快泉禹高精機械鑄件、泉燁機械配件加工等優質產業項目落地開工;助力含氟醫藥中間體、匯天玉蝴蝶祛斑膏等項目做大做強。做好市區工業園區整合提升“后半篇”文章,進一步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體系,積極化解用地保障難點、堵點問題,為園區項目發展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服務保障。全力配合市經濟開發區做好用地保障,全年征收園區土地約1600畝,切實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。落實“六最”營商環境對標活動,推行“一窗通辦”“全程網辦”改革。持續開展“一起益企”等活動,及時兌現增產增效獎勵、企業入規獎勵等穩增長、穩市場主體惠企政策。繼續開展“服務企業大走訪”專項行動,建立“企業問題訴求清單”動態清零機制,逐步完善“小升規、規改股、股上市”企業“升級”鏈條,力爭全年新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以上,新增“戰新”企業入庫12家以上,培育上市后備企業7家,推動豐潤化工加快上市步伐。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、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,加大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費用投入,年內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,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%以上。
全力擴大有效投資。狠抓項目策劃。對標國家和省、市投資政策導向,深挖國務院印發《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》(國發〔2021〕3號)、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《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》(發改振興〔2022〕424號)等政策“金礦”,聚焦城市建設、民生短板、基礎設施、第三產業等領域,繼續開展“項目入庫月”活動,用好項目前期經費,新增謀劃深研項目100個,總投資300億元,完成年度投資90億元以上;新儲備中央和省級預算內投資、專項債、一般債項目50個以上,總投資100億元以上,為年度擴大有效投資打好基礎。力促項目建設。開展重大項目競賽活動,嚴格落實項目全生命周期考核管理,加快推進中吉高科新能源材料、潤祥氟新材料等40個省、市重點項目建設,總投資341.2億元,完成年度投資100.9億元;積極實施閏申智能環保設備等100個區級重點項目,力爭全年開工38個、竣工44個,完成年度投資110億元以上。強化要素保障。搶抓國家政策窗口期,建立更完善、更有效的爭取資金激勵機制,加大資金爭取力度,確保爭取專項債、一般債、中央和省級預算等各類資金總量較去年增長20%。全力保障項目用林、用工、用材、環保、水電氣暖等生產要素,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,真正做到“把最好的資源、要素、力量往重點工作、重點項目、重點區域傾斜”。深化對外合作。牢牢抓住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機遇,繼續爭取國家部委、央企對口幫扶,密切上海市和楊浦區對口合作,積極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、福州都市圈建設,主動對接泉州等地市,推動更多“三元元素”列入上級發展規劃、行動方案,獲得政策傾斜,做實產業項目轉移、技術需求對接、科技人才交流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。加大項目招商。堅持優惠與貢獻對等原則,堅持實招商、招實商,堅持“以商招商”“鄉賢招商”“產業鏈招商”,緊盯重點區域和關鍵領域,創新“線上+線下”對接模式,加大招商項目謀劃力度和精準度,補鏈、延鏈、強鏈,力爭全年新謀劃項目30個、總投資不低于60億元,簽約項目20個、總投資不低于40億元,提高項目落地率、轉化率。
(三)抓統籌、提品質,開創城鄉建設新局面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堅持城鄉融合發展,暢通城鄉要素流動,因地制宜、精準施策,把三元建設好、管理好、服務好,讓城市環境更宜居、更宜業。
推進中心城市拓展。堅持“三沙永”融合發展一盤棋,積極推動三元核心區、多組團有機交織擴容。推進瑞云智慧新城建設,加快實施陳墩后坑、下羅兩處安置房建設項目,完成三明市瑞云智慧新城陳大路市政路網工程建設,協同推進三沙生態旅游區建設,形成商旅文智融合發展綠色“北大門”。推進荊東教育新城建設,加快三明十二中荊西校區、三明學院體育中心等民生短板項目開工建設,打造荊東產教城融合發展魅力“南大門”。健全交通網絡,做好三明港區工程(三元段)、三永快速通道工程等2個項目前期工作,加快推進明溪胡坊至巖前高速公路、鷹廈線荊西道口平改立等3個項目建設。
推進城區面貌更新。加快城市有機更新與存量住房改造提升,以海綿城市和城市更新試點示范申報為契機,統籌新區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,有序推進臺溪坂、列西打靶場周邊等地塊征遷工作,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91個。深化城鄉環衛體制機制改革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改革,搭建“智慧環衛”平臺。緊盯城市管理“五難”治理,計劃投入6000多萬元整治空中纜線、市場周邊等難點、堵點問題,優化關鍵部位交通微循環,建立黨建引領下的業主、業委會、社區、物業服務企業聯動機制,推進精細管理向城鄉結合部、背街小巷、居民小區延伸。穩步改造城區污水管網20公里,新建公共停車位1600個,改建公廁8處,下足繡花功夫,持續改善人居生活環境。
推進文明城市創建。圍繞精神文明創建總評年的目標任務,統籌推進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。持續深化常態化創城,探索實施環衛市容日常管理、物業監管、市場周邊綜合整治、“門前三包”管理等城市常態化管理機制,提升城市管理常態化精細化水平。持續深化“六聯六建”,不斷完善社區共建理事會和共建制度,堅持創建為民、創建惠民,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活動。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發揮區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聯誼會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,結合“文明實踐日”“鄰里節”等特色活動,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。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,持續開展“結對子 種文化”“星級文明戶”評選等活動,擴大鄉風文明積分覆蓋面,進一步改善農村精神風貌。
推進美麗鄉村建設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,確保全區耕地保有量超6.6萬畝,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.2萬畝,完成2500噸稻谷增儲工作。積極實施土地綜合整治,新增耕地面積700畝。持續推廣“我在鄉間有畝田”活動,實現糧食播種面積4.5萬畝以上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鞏固拓展“1+3”鄉村振興重點示范線輻射面,大力發展都市農業、近郊農業,培育西際“三明蜜桔”核心示范區,提升沙陽、樓源省控蔬菜基地耕作方式,以線帶面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大力引進人才回鄉創業創新,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家,帶動鄉村全面振興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做好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傳統村落重點整治提升,推行生活垃圾分類,改造提升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。圍繞曹源村-小蕉村重中之重鄉村振興示范線,推進萬壽巖“創5A、申世遺”,優化提升格氏栲國家森林康養基地,打造區域森林康養品牌。
推進生態環境保護。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強化污染物協同控制,深化工業源、移動源、面源等大氣污染防治,力爭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.2%以上。全面深化河長制,加強水源地保護,推進國家級標準化試點,系統建成符合三元河長制管理工作需求的標準體系。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。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,全年培育高價值森林資源3.4萬畝,完成創建省級森林村莊2個;國有林業企業經營區新增合作經營面積3000畝,保持經營區面積穩定在25萬畝以上。創新生態文明機制,探索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,提升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水平;深化林長制,推廣合作經營、林票造林等方式,實行林業適度規模經營,推進松林改造提升0.6萬畝以上。完善國土資源聯合執法工作機制,切實維護自然資源健康有序開發利用,確保全區土地礦產衛片執法工作“零約談、零問責”。
?。ㄋ模┳ッ裆⒀a短板,書寫幸福生活新答卷。聚焦民生福祉,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“頭等大事”和“關鍵小事”,辦好年度民生實事、重點民生工程,推動群眾生活更加美好。
發展民生事業。堅持財力向民生傾斜,集中近5億元資金,辦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。因時因勢優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,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。實施教育強區戰略,優化市區教育布局,推進多園(校)劃片和城區小學積分入學等改革,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及幼兒園10所;以創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為抓手,實施“元師匠心”計劃,擴展“總校制”辦學經驗和“雙減”典型成果,推進“雙雁陣雙航線”綜合改革項目,全面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,力爭城關中心、列西中心、徐碧中心等3家基層醫療機構達到國家“優質服務基層行”活動推薦標準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服務,爭創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,建設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,新建3個普惠性托育中心,力爭每千人口托位數達3.9個。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,全力推進村居“中醫閣”建設。持續鞏固衛生成果,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,大力推進衛生城鎮創建行動,打造國家衛生城鎮升級版,爭創健康城鎮,構建完善的社會健康管理和服務體系,提升健康城鎮建設成效。促進文體繁榮發展,策劃開展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體育賽事,重點推進三元區文體中心、虎頭山登山步道等項目建設。建立滬明“紅石榴”之家,舉辦“滬明情深”國潮文創等特色節慶活動,多元化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。
完善保障體系。落實就業優惠政策,確保企業能夠穩定用工,人才“引得進、留得住”。多維度穩就業,突出抓好復轉軍人、轉崗職工、返城務工人員等重點人群就業,雙向精準促進就業創業,力爭超額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任務。助力我市爭創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區,開展“家庭養老床位”試點,推動養老機構專業服務延伸進家庭。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,新增床位90個。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,爭創新一輪全省雙擁模范城(區)。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,鼓勵“元商益家·企業家愛心聯盟”社會力量參與,兜底保障城鄉低保戶、殘疾人、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基本生活。鞏固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動成效,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140元/月提高至150元/月。
創新社會治理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,強化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,打造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三元版,深化“警網融合”機制,健全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,持續提升“一黨委三中心(站)”社會治理機制,進一步探索“大黨建共治”與“微網格自治”相促進的基層治理模式,加快“明心通”平臺建設,努力實現“大事不出鎮街、小事不出村居”。繼續推進鄉、村兩級便民服務中心(站)規范化建設,推動基層政務服務“一站式”辦理。深入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,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、養老詐騙、非法集資、毒品犯罪等突出犯罪嚴打高壓態勢。鞏固提升“四門四訪”工作機制,馳而不息推進信訪疑難積案化解行動,爭創全國信訪工作示范區,切實筑牢社會穩定基礎。繼續開展區級黨政領導掛鉤推進紅色隱患整改工作,全面提升基層安全生產監管的精細化、信息化,確保全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。
三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
各位代表,做好新一年工作,政府自身建設必須過硬。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牢記“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黨性”,進一步增強系統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綜合治理、源頭治理的意識和能力,深化行政執法權下放工作,提升政府執行力、創造力和公信力,加快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打造為民、務實、創新、高效、清廉政府。
堅持依法行政,提升治理水平。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,落實《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》,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學法制度,繼續實行行政執法“三項制度”,切實將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。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。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,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,聽取吸納各民主黨派、工商聯、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,不斷提高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質量。自覺接受監察監督,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。全面深化政務公開,讓行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。加強政府債務管理,嚴守底線防風險。
堅持務實奮進,提高行政效能。深入開展“三提三效”行動,實施重點工作每月調度、盤點、問效,推動政府施政反應迅速、精準有力。大力弘揚“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干”“四下基層”“四個萬家”等優良傳統作風,主動深入一線、靠前服務,現場解決經濟發展、項目推進、民生保障中的痛點、堵點、難點問題,構筑貫通始末的責任閉環,保障政府各項工作銜接有序、相互促進,推動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。
堅持廉潔從政,守住履職底線。常態長效推進省委巡視組反饋問題整改和審計查出問題整改,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、市、區實施辦法,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,強化廉政風險防控。堅持以政府的“辛苦指數”換取人民群眾的“幸福指數”,2023年初預算部門業務經費壓減20%、定額公用經費壓減20%。發揮政府性投資項目財政評審作用,建立政府性投資項目評估、建設、審計工作機制和懲戒問責機制,加大工程項目建設、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和審計力度,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。
各位代表!新的趕考之路賦予新的時代使命,新的奮斗征程呼喚新的擔當作為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在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,牢記囑托、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全力推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,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作出三元貢獻!
政府工作報告注釋
1.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:具有“專業化、精細化、特色化、 新穎化”特征的中小企業,其中,“?!薄熬笔侵赴凑站媲缶睦砟?,通過精細化管理,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制造的專用性強、專業特點明顯、市場專業性強的精致性產品,即意味著企業要專注細分市場。“特”是指采用獨特的工藝、技術、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的,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,其主要特征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?!靶隆笔侵敢揽孔灾鲃撔隆⑥D化科技成果、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制生產的,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,其主要特征是產品(技術)的創新性、先進性,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。
2.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: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,專注于細分市場、創新能力強、市場占有率高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、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。
3.百鎮千村:根據《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工作方案》,2019年起,全省確定了100個鄉村振興特色鄉鎮和1000個鄉村振興試點村。2022年,福建省繼續開展鄉村振興試點示范,實施一批“百鎮千村”試點項目,分級創建一批示范鄉鎮、示范村。
4.一起益企:指的是依托平臺,匯聚和帶動各類優質服務資源,組織服務進企業、進園區、進集群,為中小企業送政策、優管理、強技術。
5.三百工程:指的是以推進百大項目、服務百家企業、爭取百項支持為抓手,爭取上級更多政策、項目、資金支持。
6.兩穩一保一防:指的是穩增長、穩市場主體、保就業、防風險。
7.城市困難精準幫扶“347”模式:指的是在城市困難精準幫扶工作中,采取一申請、兩審核、兩公示的“三步工作法”精準識別;按照“四因分類法”把城市困難戶細化為因病、因殘、因學、因災四類困難對象分類幫扶管理;在精準識別、精準分類的基礎上,采取就業幫扶、醫療救助、教育資助、住房援助、扶殘助殘、兜底保障、結對幫扶七種幫扶措施,有針對性的開展幫扶。
8.“雙減”“雙增”:“雙減”是指針對義務教育的減負政策,減輕作業負擔,減輕校外培訓負擔?!半p增”是指增加學生參加體育、藝術、運動的機會,增加學生在體育、音樂、美術等學科的學習時間。
9.四門四訪:指的是開門接訪、進門約訪、登門走訪、上門回訪。
10.1+N+X:“1”即以《三元區“做大三產、做強三產”三年行動方案》為綱領,“N”即以加快現代物流、數字經濟、樓宇經濟、商貿流通業、文體旅產業、夜間經濟、廣場經濟等發展的若干個專項計劃為依托,“X”即以第三產業項目為抓手。
11.一樞紐四高地:指的是《三明中心城市融合發展規劃》明確中心城市融合發展目標為“一樞紐四高地”,即“綜合交通物流樞紐,現代教育高地、醫療衛生高地、高端制造業高地、現代服務業高地”。
12.“戰新”企業:指的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,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,具有科技含量高、物質資源消耗少、市場潛力大、帶動能力強、綜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企業。
13.城市管理“五難”:指的是停車難、如廁難、農貿市場整治難、背街小巷通行難、物業管理難等城市管理問題。
14.六聯六建:精神文明共建活動中,思想工作聯做,共育四有新人;科學文化聯教,共同提高素質;社會治安聯防,共創安全環境;公益事業聯辦,共建服務設施;環境建設聯建,共建優美環境;經濟工作聯抓,共圖區域繁榮。
15.“1+3”鄉村振興重點示范線:指的是以我區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、實績突出村、市級精品村為核心,圍繞鄉村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五大振興,以實施“六大行動”為抓手,打造一條重中之重鄉村振興示范線和三條重點示范線。
16.滬明“紅石榴”之家:以上海市和三明市、楊浦區和三元區對口合作為契機,立足三元實際設立對口合作新紐帶,集文化交流、技能培訓等為一體,促進兩地民族合作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。
17.行政執法“三項制度”:行政執法公示制度、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、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